2018年9月29日 星期六

讀書心得《被討厭的勇氣》 只有自己可以改變自己


(圖片取自博客來書店)

「所謂的自由,就是被別人討厭。」

那正是你行使自由、讓自己生活自在的證據,是依照自己的生活方針過日子的標記。

為什麼人們一直無法改變?

為什麼自卑感總是揮之不去?

為什麼我們總是活在別人的期待之下?

為什麼現在無法真實感受到幸福?

或許是因為,我們缺少了被別人討厭的勇氣!


一位憤世嫉俗的年輕人對於哲學家所主張「世界無比單純,人人都能幸福」不以為然,決心推翻此「謬論」。年輕人認為這個世界充斥著許多矛盾和混亂,根本沒有幸福可言!於是,與哲學家開始了一來一往的思考與辯論,其中又以目的論表達:「應該追究的,不是過去的『原因』,而是現在的『目的』」來說明、解釋生活上的種種狀況。日復一日,年輕人陷入更難以自拔的沉思中……。


如同書中的年輕人一樣,我因現實生活的各種衝擊而感到煩惱,對於哲學家所說的「世界無比單純,人人都能幸福」,深感疑惑及不可思議。但在看完本書後,只覺得阿德勒思想別有一番道理,是我們把世界複雜化了。


書中的字字句句道盡我內心的祕密,那是一種血淋淋的痛與懂。

從那年沒考上理想高中開始,便受盡身邊人的冷嘲熱諷,為尋求認同,我活在別人的期待裡,這樣的生活使人疲憊,有著茫與盲。直到讀完本書,才終於明白:「如果無法不在意他人的評價、無法不害怕被人討厭,也不想付出可能得不到認同的代價,就無法貫徹自己的生活方式。」一直以來,為了得到某些同學的認同,考試力求滿分,即使得到第一名,仍覺得不夠,因為我還得考上好大學以證明自己的價值。為了贏得眾人的喜愛,我曾經一度迷失了自己,但此書讓我了解,人生是由自己作主,絕非受人「擺布」,就算某些人不喜歡我又何妨?沒有必要為了取悅他們,成為欲望和衝動的奴隸,只要對自己誠實就好。


「所謂的自由,就是被別人討厭。」為了不被所有人憎惡而過著汲汲營營的生活,不僅痛苦,也是不可能的任務。儘管被討厭,心裡不好受,卻是行使自由必須付出的代價。如果這樣能從痛苦中獲得釋放,我願意,我想擁有「被討厭的勇氣」。阿德勒心理學主張的「目的論」也是令我再三省思、印象深刻的部分。過去的經驗不代表一定有什麼樣的結果,而是決定於我們給予它的意義。「無論之前發生過什麼事,那對將來要怎麼過日子一點影響也沒有。」所以,不需要對往事耿耿於懷,重要的是怎麼看待這件事,如何運用它。而我之所以無法改變,除了尚未完全接受「目的論」的觀點外,安於現狀是最大陋習,因此,想要更好的生活,我最需要的,正是鼓起勇氣捨棄原有的生活型態。

在與阿德勒心理學相遇前,從沒想過「幸福」這件事,不知道原來「幸福」如此簡單,取得的方法更是容易。只要貢獻他人,就能得到勇氣,進而擁有幸福。問題不在能力,而在於勇氣。我們往往認為自己做不到,自以為有自知之明,卻從不曉得人有無限可能。總在潛力尚未發揮,才能悄悄萌芽之時,便被扼殺了。正因為我們畫地自限,才總是過著充滿抱怨而不求突破的生活。既然如此,我們何不鼓起勇氣試圖改變現狀呢?

人生的意義由自己賦予。想得到幸福只有戰勝恐懼這唯一路徑。坦然接受自我,盡最大的努力朝目標前進,不要對自己的抉擇感到後悔。即使一時徬徨、有所動搖,只消不害怕被討厭、自由自在向前邁進,便不會失去指標。不要過著別人的人生,選擇自己的道路,距離幸福就能更進一步。


從此刻起,我要努力獲得「變得幸福的勇氣」,願你加我和他一起努力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